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开幕

2025年07月13日来源:不详0

55b29d0efd48b0648dad51afa713f4cf.jpeg


7月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开幕。本次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大会主题为“AI时代高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来自150余所院校、350余位院校领导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背景下,高校如何通过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3a73b2d96b99d52223f0f4b79f468cba.jpeg

姜恩来视频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在致辞中强调,AI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他结合本次年会主题提出四点主张:第一,要以公转带动“有效自转”,把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转化为院校研究领域的生动实践;第二,要在战略蓝图中实现“同向发力”,将科技人文协同理念纳入高校顶层设计,依托院校研究实现数据驱动的战略变革;第三,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推动“生态重构”,学科重构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跨领域生态重构以适应AI时代需求;第四,要在人才培养上深化“模式变革”,育人变革要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将批判思维、人文素养与科技应用能力融合。他呼吁与会代表凝聚智慧,共同服务教育强国使命。


7e3a546c57542dcb3801d47ec856742b.jpeg

张安富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在致辞中强调,AI不仅是工具性革命,更是对教育范式的重构。他指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突破需人文指引方向,人文升华需科技提供支撑。他呼吁技术开发者坚守“科技向善”初心,将人类尊严、文化多样性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设计;人文学者要主动拥抱 AI 技术,以其赋能人文研究的同时,用批判性思维为AI发展校准方向;院校研究者要提升数字素养,在“人机协作”中保持主体判断力,警惕数据异化。张安富特别强调,AI时代更需坚守教育本质,着力培养“AI创造美,而非被AI定义美”的人格健全人才。


f8227b7eb24d69d59b33dc7852cc1991.jpeg

何雨珊致辞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董事长何雨珊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33年来办学历程之不易,创办者杨红卫与孙澄怀揣着“让所有孩子有书读”的初心创办学校,从首届200余名学生发展为累计培养15万余名毕业生,从非学历培训机构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根基持续夯实,但“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始终不渝。在办学特色方面,何雨珊强调两点核心实践:一是以“硬核担当”锻造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一流实训硬件与创新设立“翰文院”,深化工匠精神培育;二是以“五育融合”培育时代新人,形成国防教育示范引领、双创竞赛屡获佳绩、本土文化深度融入的办学亮点。作为年会主办方,她表示将搭建交流平台,与教育界同仁共谋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经管方案”。


 大会主旨报告


774d2740f21b95280062ee84af3c6d29.jpeg

刘献君作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创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献君以“以协同应对挑战—AI 时代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题,围绕“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范式”“AI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以协同应对挑战”三个方面,回顾了学科发展的过程并提出AI时代职业分化对就业产生显著影响。他指出,AI时代社会对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面对AI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一要厘清观念,实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二要创建平台,提供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条件;三是要创新制度、机制,推进治理结构从“层级科层”向“网络化协同”演进。


11bcdf96bbeda0071bccecf04910d543.jpeg

钱素平作主旨报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钱素平以“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聚力打造边疆应用型人才新高地”为题作主旨发言。她表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办33年来始终坚守办学初心,秉承 “厚德尚行” 校训,构建起“一核四驱五位一体”的五育融合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课程、实践、基地、竞赛四大驱动,实现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淬炼的深度融通。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建设,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94e40f1be50149c1372fe08d633212a9.jpeg

阎凤桥作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阎凤桥以“我们如何迎接 AI时代的到来?”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围绕“印刷、电视、互联网与人的认知”“AI时代复杂的信息观”两大核心内容,引经据典,深入探讨了人的认知的三个来源、西方媒介发展的阶段,以及多位学者对人的认知的相关分析。他指出,从媒体发展角度看,西方先后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阐释时代”“娱乐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逐渐成为了消费对象。面对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影响,阎凤桥教授强调,教育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避免因技术依赖而削弱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明确教师应转型为学习引导者。


0013ce0e58199602b721dc712854a22f.jpeg

董云川作主旨报告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董云川以“‘人·文’的焦虑”作报告。董云川表示,科技与人文之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就纠结不断,而今,AI登场加上现代分工,更加剧了两者间的矛盾。大学教育如何避免成为智能技术的“奴隶”?如何打破科技教育的功利化与人文教育的工具化,让二者可以协同发展?董云川教授认为要做到三点:拆除角色所构筑的文化藩篱,筑就大学精神共同体;超越知识拼盘,落实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锚定“全人”目标,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惟有坚守“智觉”,才能够区分既要“赋能”、又想“操纵”而不愿被“奴驭”的界限。


ecfa3191ed896897aef7614b2b64c23c.jpeg

张福利作主旨报告


湖南信息学院校长、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张福利教授在题为“AI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实践路径”的报告中指出,AI时代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形态,推动其从数字化、智能化迈向智慧化。他强调,未来教学将更加“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等隐性知识传授及师生高阶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呈现“AI+教育”、应用情景驱动、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等新趋势。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构建者、活动组织者与成长引导者。面向未来,张福利提出,实践路径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学校影响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深化内涵建设,并全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03cc3e6f95462bd9d8dcbe388efc8b77.jpeg

陈廷柱作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以“‘第三种文化’能否重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新格局?”作报告。陈廷柱从对“第三种文化”的追溯到引导与会者思考“第三种文化”能在人文领域走多远?他表示,AI时代人文学科重构的趋势是:人文学科将获得量化研究的新工具,计算机科学将注入人文思考的维度。这场变革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协同进化。他认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与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文学者携起手来,就很有可能重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新格局。


137f2748bbc8eb157541c08c130d20fe.jpe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

研究院副院长

张俊超主持开幕式


1865ee7639dd5200965dda1ded0fb707.jpe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

副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贺祖斌主持主旨报告


445dc38306e11565c9e12993d9254b77.jpe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

副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兆信主持主旨报告


d629306962ae3510b17bfb3e0cfc5c04.jpeg


81f075a44cf194e780a05653dd9c7338.jpeg


本次大会持续至7月14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将设置一个主会场、“AI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驱动的高校战略变革”“AI时代高校科技类与人文类学科专业生态的重构”“AI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AI时代院校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I时代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AI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六个平行分会场,并以“AI+ 院校研究实践的写作范式”为题设置主编圆桌发言环节。与会代表将在各会场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探AI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