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史学习教育  >>  浏览文章

【我为群众办实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为师生群众办实事

2021年12月29日   0   未知

知行合一,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事业发展相融合,持续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紧盯师生“急难愁盼”,深入了解师生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实事办出实效、办进师生心坎,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实干创业的具体措施,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让师生员工切实感受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特色实践项目,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我为师生办实事”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地方高校深入落实五大基本职能的先锋模范案例。项目得到了学校党委的指导和工会经费的支持,将二级学院专业优势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并产生了良好的“化学”作用。

  

缘  起

  

如何紧紧围绕高校五大基本职能,发挥高校师生党员的引领作用,将特色党建活动与师生专业成长紧密结合,利用专业特色服务师生群众,利用实践教学团队的专业创造力,为学校师生做一件“一劳多逸”的实事,把“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的校风融入身边事、细微处?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的领导班子与实践教学团队反复讨论,决定向黄大年教师团队学习,“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循着这条路径,实践教学团队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实验项目构建出“真学真做”八个特色实践活动:3-6岁奥尔夫音乐启蒙、创意美术、艺术手工、感觉统合训练;6-12岁少儿尤克里里、书画艺术、少儿合唱、创意美术等。每个活动都由专业教师与若干学生助教组成。利用半个多月时间论证活动的可行性,精心打磨活动的每一个实施环节。最终于2021年9月10日,以“教师节献礼”为契机,面向全校教职工子女,隆重推出——“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特色实践项目。

  本项目已经持续开展十二周,越来越多教职工子女来参与体验特色实践项目。项目真正做到了为教职工分忧,为师生解惑,满足师生求索欲,传承了“以爱育人”的校风,并提出了服务地方的愿景。

  

实践致知

  

  分忧,将专业所学回馈教职工

  一名外籍教师傍晚将宝宝送到项目场地就匆匆离开,问其原因,她感慨到:“有幸让宝宝参加了特色实践项目,宝宝有了同伴,也变得爱说话了!自己也可以放心去上课,下课正好接孩子回家!”一位萌宝妈妈在学校做学生工作,自新冠疫情爆发后,学校要求每天傍晚都得走访学生公寓,根本没有时间陪伴未满3岁的孩子,她发来感谢信:“感谢特色项目的老师和小助教们,你们用专业的方法让宝宝学会了节拍韵律,接触了手工……弥补了我无法陪伴的内疚”。

  高校是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成为社会服务的中心。从小事做起,从“为教职工分忧”做起,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放二级学院先进实验室,丰富教职工子女的课余生活,提升老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1.jpg

  

  解惑,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才质量

  檀老师带领学生团队给2-5岁的混龄儿童做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复盘时,檀老师感慨:“我是一名从大学到大学的教师,负责学前教育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但没有一线教学经验,也从未接触过幼儿。通过这个特色项目,我和学生们一起实践,一起成长,把纸上谈兵变成了真学真做。”参加奥尔夫音乐活动的小李同学在活动反思中写到:“作为一名男性幼儿教师,起初很抗拒幼稚的舞蹈和童声童气地交流,可是当孩子们与我相拥,甜甜地叫上一声李老师时,我开始全情投入整场唱跳活动,与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特色实践项目,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相长,彼此成就舞台。个人能力在实践中进步,专业素养在实践提升,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塑造。

  

2.jpg

  

  求索,汇实践数据印证专业认知

  通过特色实践项目的开展,以艺体实践项目为切入点,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成功申报了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学院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跨界与融合”;学生助教也通过活动,打磨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并入围2022年“全国大学微课比赛”决赛。

  “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特色实践项目为师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保障,教师可在实践中渗透专业知识、引发创新思考;学生也从中树立了正确学术导向和专业信念。

  

3.jpg

  

  传承,让“爱”洒满校园

  每个活动开始,老师和助教们都会为孩子们贴上写有自己昵称的胸花,并亲切问好;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会给老师和助教一个拥抱。用行动让孩子学会表达爱,接收爱。这也正是项目的初心——以爱育人,实践致知。

  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可从校风校训教育与实践入手。项目的开展即是对学生学习与产出的关切,也是对教职工的关爱。真正做到了“一劳多逸”,将“爱”播种在整个“学校大家庭”——教师向学生传递爱,学生再将所学的德行与爱传递给教职工子女,形成一个“仁爱共荣”的校园共同体。

  

4.jpg

  

  共享,推广优质项目,服务地方发展

  在教职员工子女的信任与支持下,项目逐步完善。学生助教的实操能力也明显提升。学生将成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带入幼儿园进行课程展示,得到园长的赞扬。更有当地中小学向学院实践教学团队发出合作邀请,希望能将特色活动带到中小学校园。

  

5.jpg

  

  随着活动的深入,师生们深刻地领悟到高等教育作为科教融合、文化传播、形象建构的实践载体,向社会展示学校高水平实践教学创新团队和推广优质“实践育人”项目,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责任担当。目前,一座由校内特色实践项目孵化到校外实践基地项目传播的桥梁正在滇中产业区崛起,学院已经开始将孵化成型的项目带入了当地幼儿园。

  

沉  淀

  

我为师生办实事,就应该把实事办到师生的心坎上,让师生更受益、更有获得感。“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特色实践项目,强调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很好地践行并致力于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教职工的这一目标上,构建起地方应用型高校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探索。

  

  经验分享

  一是遵守着“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的规律。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在理论中拓展实践方法。项目组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磨课—研讨—复课等方式完成项目前后的准备与总结,并在项目中充分感受专业技能带来的成就与肯定,从而提升专业认可度。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素养,彰显“教—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

  二是处理好“服务与引领”不可偏废的关系。党建引领专业,专业服务师生。以特色实践项目入手,从身边事做起、从细微事做起、从专业之事做起,逐步让师生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感受教师责任与担当。形成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师生团体,服务地方教育,传播先进理念。

  三是担当起“传承和创新”文化使者的责任。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立足学校“以爱育人,实践致知”的校风,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项目的开展即是对学生学习与产出的关切,也是对教职工的关爱。真正做到了“一劳多逸”,将“爱”播种在整个“学校大家庭”——教师向学生传递爱,学生再将所学的德行与爱传递给周边群众与儿童,形成一个“仁爱共荣”的校园共同体,达成“仁者爱人”之泛校园文化。

  四是发扬好“交流和推广”传播服务的传统。项目引进了行业专家参与项目指导,形成鲜明主题,打造出“特色实践育人”品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向社会展示高水平实践教学创新团队和推广优质“实践育人”项目,是应该有的责任担当,并且要将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达到教育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更远大目标。

  

供稿:党委组织部、教育学院

65.3K

↑ 上一篇:省委宣讲团成员来校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题宣讲

↓ 下一篇:强!经管党员教师创新理论文章登上学习强国平台